盆腔炎是怎么引起的?
by 怡康编辑团队 | 2025-10-15 | 阅读量:10
盆腔炎是怎么引起的?盆腔炎(盆腔炎性疾病,PID)是由女性上生殖道(包括子宫、输卵管、卵巢及周围组织)的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,其发生通常与多种病原体感染和危险因素有关。以下是具体原因和诱因的详细说明:
一、病原体感染
盆腔炎主要由细菌、病毒或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,常见病原体包括:
性传播感染(STI)病原体
淋病奈瑟菌(淋球菌):通过性接触传播,可引发宫颈炎,若未及时治疗可能上行感染至盆腔。
沙眼衣原体:无症状感染常见,但长期存在可损伤输卵管黏膜,增加不孕风险。
生殖支原体:与慢性盆腔痛和输卵管损伤相关。
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
需氧菌(如大肠埃希菌、链球菌)和厌氧菌(如脆弱拟杆菌)常通过阴道菌群失调或手术操作进入盆腔,引发混合感染。
其他病原体
结核分枝杆菌:可引起盆腔结核,导致慢性炎症和粘连。
病毒(如单纯疱疹病毒、巨细胞病毒):较少见,但可能参与免疫缺陷患者的盆腔感染。
二、感染途径
上行性感染
病原体从阴道或宫颈上行至子宫内膜、输卵管,最终波及卵巢和腹膜。这是最常见途径,尤其与性行为、卫生习惯差或阴道菌群失衡有关。
淋巴系统传播
病原体通过淋巴管扩散至盆腔,常见于阑尾炎、腹膜炎等邻近器官感染。
血行传播
罕见,多见于严重全身感染(如败血症)时,病原体通过血液到达盆腔。
三、危险因素
以下因素会增加盆腔炎的发生风险:
性行为相关
多性伴侣、无保护性行为、性伴侣有STI病史。
年轻女性(<25岁)因宫颈黏液防御功能较弱,更易感染。
生殖道操作
宫内节育器(IUD)放置、人工流产、刮宫术、宫腔镜检查等可能破坏宫颈屏障,增加感染机会。
下生殖道感染
细菌性阴道病、宫颈炎等未及时治疗,病原体可能上行。
卫生习惯
阴道冲洗、使用不洁卫生用品或经期性行为可能破坏阴道微环境。
免疫功能低下
糖尿病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、HIV感染等削弱机体抵抗力。
邻近器官感染
阑尾炎、腹膜炎等炎症可能蔓延至盆腔。
四、典型症状
急性盆腔炎:下腹痛、发热、阴道分泌物增多,性交痛或排尿痛。
慢性盆腔炎:反复下腹痛、腰骶部酸痛、月经紊乱、不孕或异位妊娠风险增加。
五、预防与治疗建议
预防措施
保持性卫生,使用安全套,减少性伴侣数量。
避免不必要的阴道冲洗,注意经期卫生。
及时治疗下生殖道感染,定期妇科检查。
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。
治疗原则
抗生素治疗: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药物(如头孢类+多西环素+甲硝唑),需足疗程(通常14天)。
手术干预:严重脓肿或药物无效时需引流或切除病灶。
性伴侣治疗:避免交叉感染。
提示:盆腔炎若未及时治疗,可能导致不孕、慢性盆腔痛或异位妊娠等严重并发症。出现症状应尽早就医,通过妇科检查、超声或分泌物培养明确病因。